电 话:
邮 箱:
国家的名称往往承载着该国的独特性质、文化特色甚至是其民族思想。以中国为例,这个名字看似简单,却深藏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。我们的“中国”是简称,而全称为“中华人民共和国”,这背后蕴含着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积淀。
然而,作为中国人,我们或许会好奇,为什么中国被叫做“中国”呢?这一点你了解吗?另外,除了中国,你知道日本的全名是什么吗?
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,华夏族人曾将周边的民族称为蛮、夷、戎、狄,而自称“中国”。在中国的第一部官方史书《尚书》中,首次记录了“中国”一词。“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”这句话意味着周王受命于天,肩负着统治四方的责任,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。
可以看出,“中国”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周朝。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国民就自称为“中国人”,或许这只是一个偶然的历史现象。历史学家曾对此提出过质疑。
直到有一尊青铜器的发现,才最终证实了“中国”这一名字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。这尊青铜器名为“何尊”,它目前保存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。
1963年,一个雨夜,宝鸡市贾村镇的农民在自家院子里发现了一堆闪闪发光的物品,形状像是桶,于是他们就用这块青铜器盛放粮食。第二年,这尊青铜器被卖到了废品回收站。幸运的是,一位博物馆专家在回收站发现了它,花了30元买下了这件文物。由于青铜器年久失修,表面腐蚀严重,直到十年后,展览修复时才揭示出它的秘密。
“何尊”内底刻有122个字的铭文,记载了周成王姬诵在洛邑建立新都的重要历史事件,其中包括铭文:“宅兹中国”,这意味着“中国”这个名称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。当时的“中国”指的只是洛阳一带,这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,象征着中央的政治和文化中心。
随着中国的历史发展,特别是秦汉统一之后,中原的各大王朝逐渐将所有辖区称为“中国”,这个称呼也逐渐成为中国的通用名号。然而,直到辛亥革命之后,“中国”才正式作为国名使用。
1912年1月1日,孙中山在南京担任临时大总统时,提出要赋予国家一个全新的国号,呼吁推行民主,强调全民主权。他宣布从这一天起,中华民国正式成立,简称“中国”。
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,人民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大地上,各项改革与建设进入了快速轨道。随着旧时代的结束,旧国号“中华民国”自然也随之消失。新国家的国号也经过了大量的讨论与商议。
最初,的提议是:“新政权应继承旧政权,目的是复兴。”为了表达对孙中山等革命家的敬意,国号就保留了“中华”二字,但在此基础上加入了“人民”二字,提议命名为“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”。不过,大家认为“民主”一词在民国时期已经提到过多,而且听起来别扭,无法与“中华民国”产生区分。
经过多方讨论后,大家决定避免“民主”与“人民”和“共和”之间的重复。张奚若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:“‘共和’体制已经是我国的政治体制,‘人民’代表我们党的初心,二者兼容的国号才是最理想的。”经过充分讨论,国号问题终于定了下来。
1949年10月1日,主席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: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”正式成立,国号“中华人民共和国”由此诞生。
那么,和中国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日本,它的全名又是什么呢?是我们口中所说的“小日本”吗?还是像相声演员苗阜所调侃的“全日制本科国”?
中日两国自古有着密切的联系,早在中国的春秋时期,双方就已经有所接触。当时的日本尚处于原始的绳文时代,缺乏文字,国内由松散的部落联盟组成。日本人称自己的国家为“YAMATO”,这只是一个音译的称呼。
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,当时的日本被视为四夷之一,这些民族通常被中国称为“蛮夷”,也就是指那些文化水平低于中国、穿着原始的民族。这表明,两国的文化交流并非平等。
到了东汉时期,中国国力强盛,汉光帝刘秀为了展示大国风范,邀请周边小国来朝贡交流。当时刚刚兴起的日本,因为物资匮乏、生活艰苦,派遣使者来中原朝见。中国皇帝对这些“矮人族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,与他们展开了交流。
这群日本使者在中国自称来自东海的琉球地带,那里曾是流放罪犯的地方。于是刘秀决定赐予他们国名,最终将其命名为“倭国”。这个名字记录在《后汉书》中:“汉倭奴国王”。当时的日本并不了解“倭”字的意思,单纯认为这是皇帝赐予的国名,因此喜悦地带着金印回国。
然而,随着日本逐渐学习中国的文化,他们意识到“倭”字有侮辱之意,意思是矮小、猥琐。于是,他们开始自行改称“和”,并自称“大和民族”。
到了隋唐时期,日本已经进入了大和时期,特别是在奈良和平安时代前期。这个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达到顶峰,日本大量派遣唐使、留学生来中国,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,佛教、建筑、医学、诗歌等文化也被带入日本。
《山海经》《淮南子》等书籍传入日本后,他们希望改一个响亮的名字——“日本”。然而,隋朝并未同意,日本提出改名的请求被隋炀帝拒绝。隋炀帝认为,作为一个藩属国的日本,怎能自称“日出之国”呢?
唐朝时期,大唐国力强盛,对外宽容,日本借助唐朝的文化影响进行改革,最终在第七次遣唐时,成功改名为“日本”。
日本从曾经的“小弟”到逐渐发展为大国,这个过程充满了变革与冲突。在中国的影响下,日本逐步增强自信,开始向中国挑战,逐渐显现出野心。尤其是在隋书中提到的圣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来华,提出的国书没有使用下臣对帝王的传统称呼,而是用平等的语言。这一举动引发了中国的不满。
随着日本生产力的提升和国家的统一,它的民族自尊心逐渐增强,开始寻求与中国平起平坐。尽管如此,随着时局变化,日本在20世纪初期的军事扩张,尤其是在甲午海战和随后的侵略行为,最终让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
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日本的侵略行径对中国造成了深重的创伤。通过偷袭珍珠港等行为,日本的野心达到了巅峰,成为了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。然而,这一切的辉煌都在战后以失败告终。1945年,日本终于在两颗的轰炸下无条件投降,结束了“大日本帝国”的历史。
此后,日本改回了“日本国”的名称。尽管名字只是一个代号,但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身份。如今,当我们提到中国,我们会想到那个伟大的东方大国,国人也可以自豪地说出自己的国名,这是国家赋予每个公民的底气。
这样修改后的文章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细节描述,并确保了语义的完整和连贯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