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 话:
邮 箱:
1958年4月20日黄昏,在河南省遂平县杨店街道上,彩旗飘飘,人声鼎沸,大约1万多名群众拥挤在主席台周围,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。
正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,突然,喇叭里传出地区行署专员张树藩响亮的声音:“嵖岈山农业大社今天正式成立了。”
顿时,锣鼓喧天,鞭炮齐鸣,掌声、欢呼声交融在一起,惊得附近农舍的鸡鸭呱呱叫个不停。
两个月后,嵖岈山农业大社又借鉴苏联的集体农庄名称,更名为“卫星集体农庄”。
在那个火红的年代,干部群众精神焕发,豪情万丈,铆足了劲头要“跑步进入。”
受此思想影响的嵖岈山卫星集体农庄带头人钟青德,总想做出点惊天动地的大事。他把目光瞄上了韩楼大队那块2.9亩的试验田。
收麦的季节到了,试验田的麦子全部拉到了打麦场里,新华社驻河南分社的一名女记者进行了现场采访,她见证了麦子脱粒及过秤的情况。只是她不知道其中暗藏的猫腻——浮夸。
1958年6月8日,《人民日报》在头版头条刊发了《河南省嵖岈山卫星农业社韩楼大队2.9亩小麦试验田小麦总产10238斤,亩产3530斤7两5钱》的消息。在国内引起很大轰动,前来参观取经的络绎不绝,据不完全统计,仅当年的7——9月份,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就多达30多万人(次)。
“卫星集体农庄”叫了不到三个月,又改名为“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”,想必其中汇集有巴黎公社、苏联卫星上天及公社属于人民的含义。
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嵖岈山人民公社的所作所为,无疑受到了上级的关注,随后,全国各地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的高潮。
怀着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,嵖岈山公社社员们,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,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运动。
青壮劳力上山伐树,炼焦碳,然后再炼钢铁,原本郁郁葱葱的树林,不长时间内变成了秃山。而田地里丰收的庄稼,却无暇收割。
“浮夸风”和“共产风”带来的恶果,很快显现出来了,由于夏粮虚报产量而多交公粮后,而家家户户几乎也断了粮。再加上秋粮又没及时收回而烂在了地里,曾经热闹非凡的嵖岈山公社变得冷冷清清,公共食堂的烟囱也停止冒烟了。
民以食为天,无奈之下,人们开始挖野菜,吃糠麸,扒树皮,捋树叶,以此来填充自己干瘪的肚子。
屋漏偏逢连夜雨。1959年冬天,一场数十年难得一遇的大雪,压塌的房屋不计其数,让本已就困难重重的豫南百姓,更是雪上加霜。
到了1960年夏,豫南地区的公社食堂普遍断炊,更令人恐惧的浮肿病开始蔓延。为了生存,老百姓开始外逃。
1983年10月,嵖岈山公社走到了生命的尽头,这一年,嵖岈山乡人民政府挂牌成立了。
为了不可忘却的记忆,作为纪念,人民公社的牌子和旧址被保留了下来。2006年,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回望这段历史,我们不能不从中吸取深刻教训,如果忘记了历史上的灾难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,势必不不会研究和防范导致灾难得以发生的各种因素,因而难免重蹈覆辙。
历史经验告诉我们:无论何时,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,必须尊重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,否则,定会有灾难的发生。
回望嵖岈山公社的这段历史,人们除了一声叹息外,留下的更多是思考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